有这样一群孩子,父母并不懂他们,他们是先天内向敏感的孩子,他们在中国的数量接近50%。2016年7月26日做客壹父母沙龙的左辉(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清华、北大、北航MBA客座讲师)认为,父母应该采用合乎“道”的方式来对待内向的孩子,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下文为沙龙精华内容整理。
很多父母向我咨询家里的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比如不爱与人打招呼、或者是跟小朋友玩的少、还有的孩子只愿意窝在家里看看书,就是不愿出门去玩诸如此类,大家都把他们统归为内向的孩子。
所谓的内向或者外向,都是不同方向、不同状态的行为表现。我们很少听到家长因为孩子太外向跑来咨询老师,大多数家长问的都是关于孩子内向的问题,为什么内向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展示性的世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处于这样的社会中就要把自己拥有的展示出来让别人看到。家长们自然也会带有这个社会所特有的一些社会价值的判断。
我们想要孩子顺利的长大,首先是希望他能够适应社会。所以外向性和展示性的表达就会成为比较重要的一个技能,所以大家都会比较在意这一点。
01
内向=高度敏感
在我长期进行咨询工作和对孩子们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家长们所谓的内向孩子在性格特质上统归于一类,就是是高度敏感的孩子。
所谓高度敏感,就是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如声音、空间、人,以及外界的一些压力甚至于吃进去的食物,都会在这些孩子身上引起比较明显的变化。
高度敏感的孩子,往往会伴有对食物或者金属的敏感,甚至对衣料的材质都很敏感。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特质就是他们特别惧怕声音,比如突如其来的一声吼叫或是巨大的声响、刺耳尖利的声音都会引起他们特别大的反应,他们会因此受到惊吓。
与这类孩子说话不能太严厉。家长可能不是在指责他,只是比较严肃一点地跟他说话,孩子接受不了就开始涕泪滂沱,好像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这些都是这类孩子比较典型的一些表现。
大多数这类孩子都会表现得比较内向和害羞,在陌生场合他们会表现得非常退缩。
还有一些孩子特别不愿意与别人打招呼,甚至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你让他跟别人打招呼,他们还是会躲在大人身后。上面描述的这些都是这一类孩子比较常态化的行为。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只是比较特殊,但不是病态、也不是问题,这一点家长们一定要清楚。
这种特质而有时候会让父母觉得担心,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玩儿,会显得有些另类,那么他以后该如何融入环境,长大之后又怎样适应上学和工作呢?
我们向大家强调这是特质而不是问题,是为了让大家能在心态上平和一点,不要 把它当作一个严重的问题来考虑。
我们首先要在承认和接纳孩子的这些特质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培养。但并不是承认他们的特质就要任由其发展下去,我们需要培养他们适应环境,慢慢让他们表现得更加外向一些。
02
习得式与思考式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也是内向型的性格。在幼儿园的时候,每天老师都要带领大家去玩蹦床,我女儿特别惧怕,只要一靠近就吓得大叫,根本没有办法参加,老师也很为难。
我让老师不要急,在别的孩子在蹦床上玩的时候,先带着她在能接受的安全距离以外看,等她慢慢看着不害怕了,再带她一步一步接近能接受的位置。
于是老师第一周带着她在外面看,第二周的时候就可以在蹦床边扒着铁丝网往里看了,她甚至可以感受到蹦床微弱的震动。
第三周,等别的孩子离开以后,带着她在蹦床上站一会儿,之后轻轻地晃一晃,再试着蹦一蹦,等她接受之后让她自己在上面蹦,最后就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过程,仅仅是一个蹦床,别的孩子可能一站上去自己就学会了,慢一点的孩子可能两三天也就学会了。我记得我女儿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开始敢在蹦床上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她特别喜欢蹦床。学习的过程很缓慢也很纠结,一旦学会了,她掌握的速度和方式与别的孩子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这是这类孩子的比较关键的一个特质。我们过去认为孩子都是通过某一个动作不停练习,熟能生巧慢慢就学会了,这种学习方式叫做习得式。
而高度敏感内向的孩子其实是通过思考的方式学习,通过大脑去理解这个动作是怎么完成的,通过怎样的动作可以产生这样的弹跳。想明白以后,再去操作就会很老练。
但蹦床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讲是难以理解的,孩子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所以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人是怎么弹跳起来的。对于想不通的东西他们会害怕接近,因为不能掌控。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慢慢让他能够接受,逐渐开始不再害怕,从而放开自己,最后做得越来越好。
孩子性格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考虑后果做事比较冲动的,行动力会很快,这就是习得式;另一种就属于思考式的,他一定不会先动手去做,而是先去理解、思考和研究这件事情,然后再试着去做。这两种方式一个代表行动派,一个代表观察派。
03
讲道理和情绪爆发
针对内向型的孩子,我们要看每一个行为是否属于孩子通过观察可以理解的,如果他可以理解,那么他自己去做,就会做地挺好;如果他不能理解,往往就会做不好。
这种时候是需要父母从旁协助帮助他去理解这件事情,帮助他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施,这是我们在教育和训练这些比较内向孩子的时候比较重要的一点。
另外,这类孩子实际上是非常讲理的,如果一件事情他的想法和家长不一样,而他想要做的家长又不允许,中间有矛盾的时候,父母要跟他讲清楚背后的道理和原因。
讲道理的时候时候最好不要哄骗他,高度敏感的孩子会从一个让你非常惊讶的角度看待问题,然后直接切中要害。当他发现你在糊弄,下次再讲道理的时候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他已经知道你背后的想法和真实目的。
如果说讲不通这个道理,就要告诉他这是规则,是事先商量好的,如果这时孩子有了其他的想法,再与他一起商量修改规则,而不是强制式的,让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
有些家长反映内向的孩子有时候特别不讲理,他们的情绪会突然爆发得特别厉害,比如满地打滚摔东西,突然一声大吼等,这时候家长说什么话他都听不进去。当他这样子发泄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他压抑太久,突然的爆发很可能是在之前很多小事累积的情绪所致。
内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和平而友好的,他们为了让大家都开心,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压抑多了以后,就有了最后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才会因为一件特别小的事情而突然爆发。
这种爆发背后积累的情绪实际上已经非常大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把他带离人多的场合,到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陪着孩子,让他发泄一下,然后再慢慢地和他讲道理,记住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孩子。
小时候的情绪发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7岁以后就要注意了,父母要告诉孩子我是想帮助你,但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发火,让他逐渐学会在有情绪的时候能向你求助。
04
礼貌的培养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不爱与别人打招呼,如果他不爱打招呼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礼貌,不是说不去培养,而是不要强迫孩子。父母可以用孩子的口吻向别人打招呼,比如邻居或者别人家的宠物,慢慢孩子就跟着学会了。
在这样的身体力行里面,孩子看到人和人之间打招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心里生根发芽,等到孩子8、9岁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开始跟孩子讲,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渐渐他就开始有意识地与别人打招呼了。
有意思的是,孩子在小时候家长们特别注重培养礼貌,等到上了小学注意力反而都集中在学科成绩上了。9岁左右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段,这种时候如果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沟通说话方式,到了青春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有的孩子在小时候很有礼貌,到了中学青春期的时候,孩子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通常家长说什么孩子都不理会,偶尔说话也像吵架一样。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在9岁左右的时候,家长没有预先进入一个提前的预习模式,要记住这个时候一定要重点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