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越重视学习,孩子这个能力反而越弱?2016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出炉
发表日期:2016-08-10    文章编辑:lphealth    浏览次数:

 

小科普
《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是由国内知名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在昨天上午发布的。这份报告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调查追踪,揭示出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到3岁、4到6岁、7到18岁)时,中国家长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痛点”。

 

婴幼儿就该“独立”
 
 
 

 

《报告》显示:

 

如何让0到3岁宝宝认真吃饭 、顺利排便 、安静睡觉是大多数家长的难题,甚至排在了“健康”之前。宝宝能够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已成为多数婴幼儿家长的愿望。

 

当然,健康也是妈妈们关注的问题,但调查发现,家长在遇见孩子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

 

  • 38%家长查阅网站,微信

  • 37%家长问好友

  • 25%家长运用自己学过的健康常识

 

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并不具备宝宝日常健康知识,更倾向于求助网络解决问题,还需要加强学习。

 

 

低龄儿童智力开发过早
 
 
 

就像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言,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在教育大国中国,很多家长自然不会放弃娃娃期的家教熏陶。不过,即便在孩子低龄期,中国家长仍然十分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培养。

 

《报告》显示:

 

在婴幼儿(0-3岁)时期,近一半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阅读能力,甚至高于对孩子性格问题和睡眠问题的关注。

 

幼儿园(4-6岁)阶段,也同样如此。据《报告》统计,家长最关心的10项焦点问题中,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就占了4项,比如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读书习惯差等。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早教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长的希望与焦虑。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4-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孩子智力发展抱过高期望,要求孩子学习过多内容,从而养成被动型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造成巨大伤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素质力缺失
 
 
 

 

当孩子迈入学校时,家庭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告》显示:

 

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让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令人意外的是,“学习”并不是家长们担心的首要问题。

 

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普遍担忧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中小学,家长对孩子生活问题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

 

生活能力差,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家长最困扰的问题。“我家孩子从来不会收拾房间,上初中了还靠我们做父母的定期打扫,可能是学业太忙吧。”调研中,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忍不住吐槽。她的烦恼很有代表性。

 

生活自理,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报告》反映出更多令人担忧的问题:70%的孩子生活懒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马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

 

为什么中国孩子在自信心、恒心、毅力、生活习惯等“素质力”方面,存在普遍缺失?它折射出应试教育弊端,家长过早重视孩子成绩,而忽视了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如是分析,“就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

 

 

爸妈的烦恼和地域无关
 
 
 

 

近年来,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各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本次调研发现,省会及沿海城市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呈现上升最为显著——在积极参与调研的家长中,超过半数来自以上地区。

 

但《报告》同时显示,不同地区的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却大致相同,一、二、三四线城市家庭教育焦点问题的重合度达到了80%。只是在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呈现出一定地域性差异。

 

例如:

 

  •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家长最关注的10项教育问题中,与学习相关的只有三个,说明该地区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自我成长、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意志品质的培育。但是这些城市的孩子出现了抽烟、喝酒、视力低下等行为和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未体现在其他城市中。

 

  • 在二线城市,生活懒散问题更加突出。超过一半的家长反映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恒心、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自控力差等问题比较明显。

 

  • 纵观三四线城市,所有家庭教育焦点问题的关注度全部上升,说明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在三四线城市更为缺乏,家长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

 

社会发展为孩子提供了愈加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现在许多爸妈对家庭教育的定位有误解,尤其是在孩子读幼儿园、小学以后,认为家庭教育围绕学校转。家庭教育固然要配合学校教育,但合作不能转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者是平等的。教会孩子独立,分享,尊重……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

 

对现代家庭教育遇到的两个新情况,储朝晖给了这样的建议:

 

 

 
1.孩子有沉迷网络的倾向,怎么办?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度。孩子和电脑、网络打交道,往往比父母更快更溜,所以许多父母怕独自走在前方未知世界的孩子,会遇到“妖怪”。网络虚拟世界确实对孩子有吸引力,但现实世界就没有吗?家长不妨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物。
 
玩沙玩水玩泥巴,是人类的天性,让孩子从小接触,是顺其自然的事。但家长认为这些东西很脏,不给孩子玩,结果导致孩子的感觉器官发展不好,不仅影响动手能力,对智力也有影响。而且一旦错过了对沙和水的敏感期,孩子就不喜欢玩这些了。总之,要是早期就培养孩子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东西,他们会觉得这比玩电脑更有趣,沉迷网络的问题就解决了。
 
2.随着二胎的放开,在多子女家庭中,如何平衡孩子之间的关系?同胞竞争的最好处理方式是什么?
 
第一,从优生角度来说,第一个孩子不是最优秀的,往往是第二个,所以有两个是好事。
 
第二,有两个孩子,教育成本的计算不是1加1等于2,而是2远远小于1加1。因为兄弟之间会相互教育相互帮助,这种教育效应远远大于父母单独教育一个孩子。我建议二胎家长不要太恐慌,孩子有很多东西,可以相互教育,自己教育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