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飞机上遇到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带着一个小男孩。
坐下以后,小男孩还一直玩着ipad,空姐来提醒关闭电子设备孩子也没听到,完全沉浸在游戏中。孩子父母大概各自也在忙着收拾身边的物品没有注意到孩子,直到飞机快要起飞的时候,空姐专门走到孩子座位上提醒他关上ipad。
大概觉得有点丢人,孩子母亲一下子就对孩子发起脾气来,说:“刚才上飞机就叫你不要玩游戏了,一路上都在玩,说了多少次不听话。快关了!”
听妈妈这么生气指责自己,小朋友脾气也上来了,就是不关,还扑倒在旁边爸爸的怀里。
妈妈看见孩子这样又急又气,一把夺过孩子手上的ipad,还在孩子身上打了两下,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孩子母亲气得脸都红了,对着旁边的丈夫吼到:“你还不管管他!什么规矩都不懂。”
丈夫说:“小孩子嘛,懂什么。”
“小孩子就要教他规矩。我原来就说不要这么早给他买ipad,就你惯着他,你看现在肆无忌惮!”妈妈还在抱怨爸爸,孩子哭了几声声音也渐渐小了下去。
“那他生日嘛,周围的小孩子都有,难道不给他买吗?又不是买不起。”爸爸也嘟嘟囔囔。
这对夫妻又相互抱怨了一段时间才消停下来。
通过这对夫妻简短的对话和孩子的反应,其实大概能够看得出来这对夫妻对孩子抚养方式间的分歧——似乎母亲倾向于严厉教育孩子,而父亲则比较随意,尽量满足孩子要求。
周围也有很多朋友,时不时会因为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而发生争执,而每一个手里都握着某个专家的“理论”,相互之间在抚养孩子上较劲。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中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完全持不同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
不久前也有个朋友感叹:现在专家的抚育方式好像都不一样,学得越多越迷糊了。如果父母都迷糊了,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还充满冲突,这样学得越多,对孩子伤害反而越大。
所以教育孩子到底该听谁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为什么会形成对孩子抚养方式理念千差万别的现象。
02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此领域发表看法,也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某些理论,人人都可以说是一个业余的教育专家,他们会根据自己所见去认同某些理论或者否认某些理论。
有一个项目叫做“跨文化抚养方式”项目(简称PAC),它是一个横跨九国的纵向研究项目,从成立至今已经7年了,由20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心理学专家构成。
(PAC项目标志及成员)
PAC项目研究生理、文化和家庭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自我管理和冒险行为。这个项目调查的国家有中国、哥伦比亚、意大利、约旦、肯尼亚、菲律宾、瑞士、泰国和美国一共9个国家。
(PAC项目调查的国家)
通过他们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抚养方式的研究,他们发现两个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抚养方式变得复杂。
-
第一个因素就是“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别的文化影响,不管是通过亲身接触还是通过社交媒体,这种文化的交融会使得孩子和父母都困惑。父母成长的时期,他们受到全球化影响的程度可能远远不如自己孩子受到的影响大,这一种影响本身就会造成父母与孩子冲突,而不同人成长环境的不同,又会使得他们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
第二个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父母会更加急于想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抚养方式,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忽略掉自己文化和环境的特点,导致这些理论和方法很难适用于自己生存的社会。如果父母会教给孩子完全矛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03
除了发现使发展中国家教育变得复杂的因素外,PAC项目也发现了一种绝对对孩子好的抚养方式,就是“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爱”。
父母对孩子的温暖、爱和接受对任何一个文化中的孩子都是好的,所有孩子都能从感觉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中获益。
然而,父母如何表达接纳和爱,在不同文化中差异比较大。有些文化中,父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爱,比如他们会拥抱、亲吻自己的孩子;在另一些文化中,爱的表示并不明显,父母可能会用一顿特别的晚餐来展示自己对孩子的爱。这些父母很少对孩子说“我爱你”,但他们的行动却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爱。
还有一些抚养方式在一种文化中好,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在不同文化中效果不同。在肯尼亚,那些“严厉”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父母通常是最有爱的父母,孩子会在他们的严格管教下健康成长;但在欧美,最温暖、最有爱的父母通常是给孩子提供更多宽松环境、较少给孩子设置规则的父母。
在菲律宾或者泰国,孩子即便成年以后都还是会向父母请教意见,而这些地方的人也希望自己一生中都可以为自己的原生家庭提供诸如金钱方面的支持。但是在欧美国家在,家庭成员间的义务更少。在那些家庭成员间义务更多的国家中,父母越强调规则,孩子越容易健康成长,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孩子反而更容易抑郁、焦虑,并且出现行为问题。
所以,这世界上并没有“最正确”或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便是发达国家都有可能向发展中国家学习抚养经验。
中国的情况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因为中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也不相同。
那么,还该不该去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还该不该去听教育专家的课程、理论和方法?
我认为应该去了解,但是有一个前提——父母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前提下,去学习和运用这些抚养方法。
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别的,我们要“因材施教”,但是现在很多的教育方式都是将人用一种“标准化”方式培养。当父母想采用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是否充分了解过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先天的气质,如果用花朵来比喻,有些孩子是蔷薇,有些是茉莉,有些可能是百合,有些是玫瑰。当他们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在父母面前就像一颗尚未发芽的种子,父母很难判断他们到底是哪一种花朵。但通过日复一日与孩子的接触,父母就会渐渐明白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如果顺应孩子的气质特点去抚养他们,美丽的花朵终将绽放。
可如果父母并不能准确鉴别自己孩子是属于哪一种花朵,而父母又认为玫瑰花比茉莉花好,总想用培养玫瑰花的方式培养茉莉花,结果孩子不仅成不了玫瑰,他自己本来的生命也因为错误的培养而失去了充分绽放的可能。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有些父母总想将自己“内向的”孩子变成“外向的”孩子。
但有时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让父母困惑的行为,或者有时父母也并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气质特点,此时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评来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自己公众号引进专业心理测评的原因,无论给爸爸妈妈们介绍多少种欧美最新的理论研究,如果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特点的前提下运用这些方法,始终存在并不适用的风险。
-THE END-